3月31日上午,2019年北京市生態葬清明公祭舉行。近700名逝者家屬在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追思紀念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逝者。
近年來,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以及政府的推廣宣傳,越來越多人將目光轉向節地生態安葬。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33家經營性墓地均有開設生態葬區或提供生態葬服務。據統計,2017年北京節地生態安葬率已達44%,2020年有望突破50%。
此外,2019年北京還新增5家公墓開展自然葬服務,目前正在進行節地生態公墓建設驗收。生態墓園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根據規劃,到2020年底北京有墓地的區都將建設一處生態墓園。
“時間過得好快啊,又到了清明時節,明明有了女兒了,你當外公了,孩子很可愛,祝你週遊世界,健康快樂妹妹。”
3月31日上午,2019年北京市生態葬清明公祭舉行。紀念碑旁,一束鮮花上貼著這樣一張手寫卡片。這天,近700名逝者家屬在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追思紀念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逝者。
活動現場,家屬們攜手放飛了2019只平安鴿,伴隨著主持人的悼詞,鴿子騰空而起,在生態葬紀念廣場上空盤旋久久不願離去。紀念碑旁一支支菊花整齊地倚靠在一起,電子墓碑上留下家屬的祈福禱告。
許多前來祭奠的家庭帶上孩子一同前來緬懷故人,年幼的孩童從家人手中接過鮮花,在紀念碑前找了好久選擇一處,敬獻上鮮花。“讓孩子知道,她的爺爺選擇了生態葬的方式離開世界,這跟其他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仍然懷念爺爺。”帶著女兒一起來到現場的胡女士這樣對記者說。
趙阿姨今年90多歲,已經是第三年參加公祭儀式。她說,老伴兒生前特意叮囑選擇生態葬,不佔用緊缺的土地資源,“政府部門組織的公祭系列活動讓我們覺得,海撒後也不是沒人管的”,趙阿姨說,2019只和平鴿放飛的時候,祝福也一並帶到了天上,“記得比什麼都重要”。
據北京市民政局數據,1994年以來凱發K8旗艦廳,北京市已組織骨灰海葬485次,播撒骨灰21666份,服務逝者家屬67887人次,僅2018年就組織骨灰撒海活動70批次,播撒骨灰2760份,參加活動家屬11160人,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十三五”末,骨灰海葬量預計將達到北京市年火化總量的4%。
“當年我們到街道社區宣傳骨灰海撒,告訴老百姓這是一種節地生態的安葬方式。老百姓不理解,有的社區居民還把我們的宣傳單給撕了下來快播精簡。”北京市民政局一位多年從事殯葬管理的工作人員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北京開始實施骨灰海撒,推行時碰到了不小阻力。
“入土為安”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殯葬傳統。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環境承載能力的制約,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力推行的遺體火化目前已在城市中基本普及。然而,人死後,遺體裝棺凱發K8旗艦廳、埋葬入土、豎立墓碑、雕刻墓文,親人好友逢時祭掃等風俗很難輕易改變。
“過去在昌平,選一塊風水好的地方就葬人,鑿大墓、立大碑,這樣的事情多了。別說海撒,就是公墓建得要讓老百姓接受,都不容易。不過,殯葬改革,再難,也要做。”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員說。
在政府相關部門多年努力下,越來越多逝者開始選擇節地生態葬。去年一年,北京共有近三千位逝者選擇骨灰海葬,生態殯葬逐漸獲得了民眾的接受。
一頭白發的劉阿姨告訴記者,去年她為去世多年的母親辦理了骨灰海葬,近幾年,身邊不少人不再續租墓地,轉而選擇海葬等方式。“在地下呆了幾十年了,也讓他們隨著大海去世界各地轉一轉”,對于海葬,劉阿姨表現得很灑脫,她說自己和老伴早已立下遺囑,死後選擇生態葬。
年近七旬的金大爺去年也沒再給父母的墓地續租,而是把墳遷到北京天壽陵園進行自然葬。“自然葬既是生態節地,給資源環境減少了負擔,也給後輩們打理墓地、祭祀減少了負擔。”他說,這些年他一直在為父母尋找一塊青山綠水的墓地,將來他也會進行生態葬,回歸自然,“現在人多忙啊,公墓裡那些沒有人祭掃的墓,多可憐啊。”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介紹,“近十幾年來,全市沒有再審批增加一個經營性公墓。全市33家公墓面積多年沒有增加,土地稀缺”。針對“死不起、葬不起”的言論,李紅兵認為是靠不住的,“這個問題根本上是殯葬觀念的問題。
“殯葬觀念的改變基本上以20年為代際,兩三代之後大家能廣泛接受生態葬的觀念。在推廣生態殯葬過程中,政府努力參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殯葬協會原會長戚學森說。
大力推廣節地生態葬的背後,是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和公墓用地資源緊張的矛盾,以及傳統殯葬方式、祭掃形式帶來的環境壓力。
據原北京市衛計委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市年死亡人口數量從2000年的67977人,增加到2015年的86007人。2014年至2018年,北京全市火化遺體基本呈現增長趨勢,其中去年增幅最大,遺體火化數量比2017年增加4156具。
究其原因,是北京日益明顯的老齡化程度。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介紹,從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7年的18年間,老年人口淨增1.1億。《北京市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報告(2016年-2017年)》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29.2萬人,老齡化比例超過24%,居全國第二。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發布《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推行不佔或少佔土地的生態化骨灰安葬方式。要求城鎮公益性公墓提供樹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樣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
早在2015年,北京就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50%生態殯葬的目標。同時,當年起,北京對于租用合同到期的傳統墓穴,明確了以適當方式進行節地生態化改造,原則上不再以傳統墓穴的形式續租。
2016年,北京先後出台《關于健全本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和《節地生態安葬補貼管理辦法》。例如,選擇海葬、自然葬可獲得全免費服務;重點優撫對象和低保對象選擇立體骨灰安葬免費等。
2017年,北京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補貼辦法》,明確對選擇骨灰海葬或自然葬的給予政府補貼,還減免遺體接運、遺體冷藏、遺體整容、遺體告別、遺體火化、骨灰存放等六項殯儀服務的基本費用。
北京還明確,根據補貼實施效果,要進一步研究拓展樹葬、花葬、草坪葬等其他節地生態安葬補貼政策。未來,補貼政策有望進一步增加。
一些區在市級補貼政策基礎上還加大補貼力度,順義出台規定,採用海葬、深埋、不留骨灰和骨灰深埋不留墳頭等生態葬形式的,在既有補貼基礎上再給予每份骨灰一次性5000元的獎勵。
記者了解到,2018年北京骨灰立體葬105份補貼11.9萬元、骨灰自然葬435份補貼174萬元、骨灰海葬2760份補貼1104萬元、殯儀補貼747份85.8萬元凱發K8旗艦廳,共計補貼1375.7萬元。
在政府大力推廣和財政補貼下,節地生態葬數量逐步攀升。統計顯示,僅2017年,就有近半數逝者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每年的增幅還在繼續往上走。
“生態墓園綠化率達到90%,尤其是園內不能設置墓碑,以消除人們對傳統墓地的陰森印象,讓生態墓園融入城市景觀之中。”民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北京推出生態墓園示範區,集生態安葬、城市綠地、休閒健身、旅遊踏青于一體。
八寶山革命公墓生態墓園是殯葬品質改革的典範。據介紹,生態墓園在葬式葬法、墓型設計、環境渲染等方面,打破傳統墓葬形式,充分體現“綠色”“生態”“環保”理念。通過近幾年集中建設,生態墓園無論從葬式葬法還是環境布置上,被越來越多家屬接受、認可。目前,生態墓園已安葬200多位逝者。同時,仍有300多名家屬登記排隊等待生態安葬。
八寶山人民公墓西北側區域的“生肖生態葬區”格外引人注目。“十二生肖傳說浮雕”鑲嵌在安葬牆體外快播精簡,牆上置有各種景觀花盆式碑體。骨灰葬于牆體內部,安葬時使用公墓提供的可降解專用骨灰罐。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花盆可以插放鮮花、絹花,盆外側刻有各種石雕圖案盆,內側可刻寫逝者姓名及生卒時間。
八寶山殯儀館今年則推出將逝者骨灰融進寶石,制作成項鏈、吊墜等飾品的新型安葬服務“舍愛晶爍”項目。該項目將逝者骨灰制成密度高體積小、美觀且不會風化變質的顆粒狀結晶體。這些小的晶體被稱作“望雲珠”,逝者家屬可將這些晶體保留在身旁。據介紹,通過專業設備催化將骨灰結晶,僅需要2個小時。
為此,八寶山殯儀館專門改造了一間工作室。殯儀館的一間小屋內,陳設各種各樣的寶石飾品,這些飾品特別之處在于都融進了逝者的骨灰。
“這是一種全新的情感寄託模式,我們提供個性化、人性化和便捷化的骨灰安放服務,也是想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八寶山殯儀館副主任週衛華說。
今年,長青生命紀念園的生態葬紀念廣場設立了四塊電子墓碑。逝者家屬可通過電子墓碑選擇填寫逝者姓名、去世時間、與逝者關系等,在電子屏幕上生成虛擬墓碑,也可將逝者生平文字、照片、視頻等做成電子版,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目前,該園已制作2000份二維碼電子墓碑。
記者了解到,2019年,北京新增5家公墓開展自然葬服務,豐台太子峪陵園、昌平區天壽陵園“和煦園”、佛山陵園“平安苑節地生態示範園”、景仰園骨灰林,延慶八達嶺陵園正在進行節地生態公墓建設驗收。到2020年底,有墓地的區都將建設一處生態墓園。
近年來,國家層面指導意見的頒布,節地生態安葬率有了進一步提升,民政部101研究所研究員肖成龍表示,在加大推行力度的同時更要注重方式方法。
“以前,節地生態安葬有點雷聲大雨點稀的意思,響應者沒有想象中那麼多”,肖成龍說,但隨著國家層面不斷重視,各地方政府頒布相應的生態獎補政策,近年來,節地生態安葬率有了持續性地提升。
2018年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要達到50%以上。肖成龍認為,這一要求一改以前片面追求火化率狀況,將節地生態葬率作為各地考核標準,真正能使這一措施落到實處。
肖成龍說,“目前節地生態安葬推廣存在一定問題,很多人對獎補其實無動于衷。”針對這一問題肖成龍認為,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更加注重方式方法,不能僅僅是粗暴地推廣、要求落實,要因勢利導而非禁止堵截。“規定要執行,但有的時候更要以德治理。”
另一方面,安葬條件要不斷改進。如果僅僅是簡單的集中安葬,不方便祭拜,很可能引起反彈。因此要加強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安葬設施建設,使安葬環境更加人性化,讓每個人走得更有尊嚴。同時,墓園要建設得莊重優雅像公園一樣,把這個墓園打造成可以休閒、放鬆的地方。
此外,他還強調,要注重節地生態安葬的信息化發展。近些年政府不斷提倡網絡祭祀,一方面祭祀高峰存在較多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網上祭祀可以跨越時空界限,便于隨時隨地緬懷故人。“在鼓勵大膽引用科技創新的同時,更要提倡的是,在悼念故人時懷念其優秀品德凱發K8旗艦廳,最終也利于社會諧發展。”
“正如于光遠先生生前所言,人類的文化無外乎生存文化和死亡文化。”肖成龍說,人從自然中來,最終也回歸自然。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人文關懷型、科技創新型、公益惠民型、文化傳承型的節地生態安葬模式,能夠讓人們更加重視對于故人精神品質的傳承。
3月31日上午,2019年北京市生態葬清明公祭舉行。近700名逝者家屬在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追思紀念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逝者。
近年來,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以及政府的推廣宣傳,越來越多人將目光轉向節地生態安葬。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33家經營性墓地均有開設生態葬區或提供生態葬服務。據統計,2017年北京節地生態安葬率已達44%,2020年有望突破50%。
此外,2019年北京還新增5家公墓開展自然葬服務,目前正在進行節地生態公墓建設驗收。生態墓園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根據規劃,到2020年底北京有墓地的區都將建設一處生態墓園。
“時間過得好快啊,又到了清明時節,明明有了女兒了,你當外公了凱發K8旗艦廳,孩子很可愛,祝你週遊世界,健康快樂妹妹。”
3月31日上午,2019年北京市生態葬清明公祭舉行。紀念碑旁,一束鮮花上貼著這樣一張手寫卡片。這天,近700名逝者家屬在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追思紀念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逝者。
活動現場,家屬們攜手放飛了2019只平安鴿,伴隨著主持人的悼詞,鴿子騰空而起,在生態葬紀念廣場上空盤旋久久不願離去。紀念碑旁一支支菊花整齊地倚靠在一起,電子墓碑上留下家屬的祈福禱告。
許多前來祭奠的家庭帶上孩子一同前來緬懷故人,年幼的孩童從家人手中接過鮮花,在紀念碑前找了好久選擇一處,敬獻上鮮花。“讓孩子知道,她的爺爺選擇了生態葬的方式離開世界,這跟其他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仍然懷念爺爺。”帶著女兒一起來到現場的胡女士這樣對記者說。
趙阿姨今年90多歲,已經是第三年參加公祭儀式。她說,老伴兒生前特意叮囑選擇生態葬,不佔用緊缺的土地資源,“政府部門組織的公祭系列活動讓我們覺得快播精簡,海撒後也不是沒人管的”,趙阿姨說,2019只和平鴿放飛的時候,祝福也一並帶到了天上,“記得比什麼都重要”。
據北京市民政局數據,1994年以來,北京市已組織骨灰海葬485次,播撒骨灰21666份,服務逝者家屬67887人次,僅2018年就組織骨灰撒海活動70批次,播撒骨灰2760份,參加活動家屬11160人,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十三五”末,骨灰海葬量預計將達到北京市年火化總量的4%。
“當年我們到街道社區宣傳骨灰海撒,告訴老百姓這是一種節地生態的安葬方式。老百姓不理解,有的社區居民還把我們的宣傳單給撕了下來。”北京市民政局一位多年從事殯葬管理的工作人員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北京開始實施骨灰海撒,推行時碰到了不小阻力。
“入土為安”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殯葬傳統。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環境承載能力的制約,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力推行的遺體火化目前已在城市中基本普及。然而,人死後,遺體裝棺、埋葬入土、豎立墓碑、雕刻墓文,親人好友逢時祭掃等風俗很難輕易改變。
“過去在昌平,選一塊風水好的地方就葬人,鑿大墓、立大碑,這樣的事情多了。別說海撒,就是公墓建得要讓老百姓接受,都不容易。不過,殯葬改革,再難,也要做。”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員說。
在政府相關部門多年努力下,越來越多逝者開始選擇節地生態葬。去年一年,北京共有近三千位逝者選擇骨灰海葬,生態殯葬逐漸獲得了民眾的接受。
一頭白發的劉阿姨告訴記者,去年她為去世多年的母親辦理了骨灰海葬,近幾年,身邊不少人不再續租墓地,轉而選擇海葬等方式。“在地下呆了幾十年了,也讓他們隨著大海去世界各地轉一轉”,對于海葬,劉阿姨表現得很灑脫,她說自己和老伴早已立下遺囑,死後選擇生態葬。
年近七旬的金大爺去年也沒再給父母的墓地續租,而是把墳遷到北京天壽陵園進行自然葬。“自然葬既是生態節地,給資源環境減少了負擔,也給後輩們打理墓地、祭祀減少了負擔。”他說,這些年他一直在為父母尋找一塊青山綠水的墓地,將來他也會進行生態葬,回歸自然,“現在人多忙啊,公墓裡那些沒有人祭掃的墓,多可憐啊。”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介紹,“近十幾年來,全市沒有再審批增加一個經營性公墓。全市33家公墓面積多年沒有增加,土地稀缺”。針對“死不起、葬不起”的言論,李紅兵認為是靠不住的,“這個問題根本上是殯葬觀念的問題。
“殯葬觀念的改變基本上以20年為代際,兩三代之後大家能廣泛接受生態葬的觀念。在推廣生態殯葬過程中,政府努力參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殯葬協會原會長戚學森說。
大力推廣節地生態葬的背後,是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和公墓用地資源緊張的矛盾,以及傳統殯葬方式、祭掃形式帶來的環境壓力。
據原北京市衛計委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市年死亡人口數量從2000年的67977人,增加到2015年的86007人。2014年至2018年,北京全市火化遺體基本呈現增長趨勢,其中去年增幅最大,遺體火化數量比2017年增加4156具。
究其原因,是北京日益明顯的老齡化程度。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介紹快播精簡,從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7年的18年間,老年人口淨增1.1億。《北京市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報告(2016年-2017年)》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29.2萬人,老齡化比例超過24%,居全國第二。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發布《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推行不佔或少佔土地的生態化骨灰安葬方式。要求城鎮公益性公墓提供樹葬、撒散、骨灰存放凱發K8旗艦廳、小型墓等多樣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
早在2015年,北京就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50%生態殯葬的目標。同時,當年起,北京對于租用合同到期的傳統墓穴,明確了以適當方式進行節地生態化改造,原則上不再以傳統墓穴的形式續租。
2016年,北京先後出台《關于健全本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和《節地生態安葬補貼管理辦法》。例如,選擇海葬、自然葬可獲得全免費服務;重點優撫對象和低保對象選擇立體骨灰安葬免費等。
2017年,北京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補貼辦法》,明確對選擇骨灰海葬或自然葬的給予政府補貼,還減免遺體接運、遺體冷藏、遺體整容、遺體告別、遺體火化、骨灰存放等六項殯儀服務的基本費用。
北京還明確,根據補貼實施效果,要進一步研究拓展樹葬、花葬、草坪葬等其他節地生態安葬補貼政策。未來,補貼政策有望進一步增加。
一些區在市級補貼政策基礎上還加大補貼力度,順義出台規定,採用海葬、深埋、不留骨灰和骨灰深埋不留墳頭等生態葬形式的,在既有補貼基礎上再給予每份骨灰一次性5000元的獎勵。
記者了解到,2018年北京骨灰立體葬105份補貼11.9萬元、骨灰自然葬435份補貼174萬元、骨灰海葬2760份補貼1104萬元、殯儀補貼747份85.8萬元,共計補貼1375.7萬元。
在政府大力推廣和財政補貼下,節地生態葬數量逐步攀升。統計顯示,僅2017年,就有近半數逝者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每年的增幅還在繼續往上走。
“生態墓園綠化率達到90%,尤其是園內不能設置墓碑,以消除人們對傳統墓地的陰森印象,讓生態墓園融入城市景觀之中。”民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北京推出生態墓園示範區,集生態安葬、城市綠地、休閒健身、旅遊踏青于一體。
八寶山革命公墓生態墓園是殯葬品質改革的典範。據介紹,生態墓園在葬式葬法、墓型設計、環境渲染等方面,打破傳統墓葬形式,充分體現“綠色”“生態”“環保”理念。通過近幾年集中建設,生態墓園無論從葬式葬法還是環境布置上,被越來越多家屬接受、認可。目前,生態墓園已安葬200多位逝者。同時,仍有300多名家屬登記排隊等待生態安葬。
八寶山人民公墓西北側區域的“生肖生態葬區”格外引人注目。“十二生肖傳說浮雕”鑲嵌在安葬牆體外,牆上置有各種景觀花盆式碑體。骨灰葬于牆體內部,安葬時使用公墓提供的可降解專用骨灰罐。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花盆可以插放鮮花、絹花,盆外側刻有各種石雕圖案盆,內側可刻寫逝者姓名及生卒時間。
八寶山殯儀館今年則推出將逝者骨灰融進寶石,制作成項鏈、吊墜等飾品的新型安葬服務“舍愛晶爍”項目。該項目將逝者骨灰制成密度高體積小、美觀且不會風化變質的顆粒狀結晶體。這些小的晶體被稱作“望雲珠”,逝者家屬可將這些晶體保留在身旁。據介紹,通過專業設備催化將骨灰結晶,僅需要2個小時。
為此,八寶山殯儀館專門改造了一間工作室。殯儀館的一間小屋內,陳設各種各樣的寶石飾品,這些飾品特別之處在于都融進了逝者的骨灰。
“這是一種全新的情感寄託模式,我們提供個性化、人性化和便捷化的骨灰安放服務,也是想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八寶山殯儀館副主任週衛華說。
今年,長青生命紀念園的生態葬紀念廣場設立了四塊電子墓碑。逝者家屬可通過電子墓碑選擇填寫逝者姓名、去世時間、與逝者關系等,在電子屏幕上生成虛擬墓碑,也可將逝者生平文字、照片、視頻等做成電子版,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目前,該園已制作2000份二維碼電子墓碑。
記者了解到,2019年,北京新增5家公墓開展自然葬服務,豐台太子峪陵園、昌平區天壽陵園“和煦園”、佛山陵園“平安苑節地生態示範園”、景仰園骨灰林,延慶八達嶺陵園正在進行節地生態公墓建設驗收。到2020年底,有墓地的區都將建設一處生態墓園。
近年來,國家層面指導意見的頒布,節地生態安葬率有了進一步提升,民政部101研究所研究員肖成龍表示,在加大推行力度的同時更要注重方式方法。
“以前,節地生態安葬有點雷聲大雨點稀的意思,響應者沒有想象中那麼多”,肖成龍說,但隨著國家層面不斷重視,各地方政府頒布相應的生態獎補政策,近年來,節地生態安葬率有了持續性地提升。
2018年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要達到50%以上快播精簡。肖成龍認為,這一要求一改以前片面追求火化率狀況,將節地生態葬率作為各地考核標準,真正能使這一措施落到實處。
肖成龍說,“目前節地生態安葬推廣存在一定問題,很多人對獎補其實無動于衷。”針對這一問題肖成龍認為,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更加注重方式方法,不能僅僅是粗暴地推廣、要求落實,要因勢利導而非禁止堵截。“規定要執行,但有的時候更要以德治理。”
另一方面,安葬條件要不斷改進。如果僅僅是簡單的集中安葬,不方便祭拜,很可能引起反彈。因此要加強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安葬設施建設,使安葬環境更加人性化,讓每個人走得更有尊嚴。同時,墓園要建設得莊重優雅像公園一樣,把這個墓園打造成可以休閒、放鬆的地方。
此外,他還強調,要注重節地生態安葬的信息化發展。近些年政府不斷提倡網絡祭祀,一方面祭祀高峰存在較多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網上祭祀可以跨越時空界限,便于隨時隨地緬懷故人。“在鼓勵大膽引用科技創新的同時,更要提倡的是,在悼念故人時懷念其優秀品德,最終也利于社會諧發展。”
“正如于光遠先生生前所言,人類的文化無外乎生存文化和死亡文化。”肖成龍說,人從自然中來,最終也回歸自然。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凱發K8旗艦廳、環境友好型、人文關懷型、科技創新型、公益惠民型、文化傳承型的節地生態安葬模式,能夠讓人們更加重視對于故人精神品質的傳承。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凱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