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走進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鄉興安村,綠樹濃蔭,一棟棟磚瓦房鱗次櫛比,街道幹淨整潔,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紀念館、紅色廣場等引人注目。
興安村紅色資源豐富相川美沙緒,轄區內有多處紅色革命遺址。1946年9月1日,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在此成立。進入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興安村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不過,曾經一段時間,“貧窮落後”一直是興安村揮之不去的標簽。幹旱缺水,土地貧瘠,種植結構單一凱發K8官網首頁,村民們的日子過得有些緊巴。
村莊發展受阻墓園投資管理,、人才流失嚴重,興安村黨支部書記週智慧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週智慧把村裡的種養殖大戶相川美沙緒、老村幹部等召集到一起。“要想富,得種樹”“村裡沒產業,指定沒發展”“鼓勵大學生返鄉,為家鄉作貢獻”“聽說種大棚效益好相川美沙緒,咱們村可以嘗試發展大棚”……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很熱烈。
說幹就幹!經過一番調研,村黨支部決定在荒山上種樹和發展蔬菜大棚,申請資金蓋起了186座蔬菜大棚凱發K8官網首頁,種植反季節蔬菜。
“怎麼管理,對技術不熟練怎麼辦”“大棚種菜賣給誰”,蓋好了大棚,又有很多問題擺在村民面前凱發手機app。為解除大家的後顧之憂,村黨支部專門聘請本地“田秀才”“土專家”講解種植技術、提供技術服務。同時,積極爭取鄉裡支持,大力發展訂單式種植,有效解決村民們不會種、銷售難的問題。
村民姚東旭剛開始有些顧慮凱發K8官網首頁。通過學習技術、考察市場後,他種了四座大棚,棚內種植小香蔥。“自己試才知道,種大棚確實賺得多。今年小香蔥價格高,估計能賺八萬多元。”姚東旭高興地說。
近年來,在興安村黨支部帶領下,村裡大力發展北山生態溝旅遊建設項目,並逐步完善環湖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千畝果園、生態溝景區成為村子的亮麗風景。幹群齊心協力幹,興安村1.46萬畝荒山變青山,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樓房凱發k8旗艦廳ag!,集體資產大幅增長。
村裡通了路、通了電、通了水、通了網,幹淨、整潔的道路聯通家家戶戶,村裡建起活動中心、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群眾生活越來越方便。村民戰淑芝說:“這些年黨和國家的扶持政策多,興安村發展遇上了好時候,我們趕上了好機遇。”
的確凱發K8官網首頁,在興安村,不少村民在家門口開起飯店或小賣鋪。“以前路不好走,來的客人少;現在不僅路修好了,村裡幹幹淨淨,景色也好,到我們這裡旅遊的遊客一撥接著一撥。”村民李鳳玲和家人經營著一家面食店,這些年來,他們見證了村子從基礎設施落後到配套服務健全、從冷清到熱鬧的轉變。
“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業態不容易,我們努力用紅色資源、好的生態、好的服務吸引遊客,帶動鄉親們致富增收。”週智慧說凱發K8官網首頁。
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興安村黨支部結合當地紅色旅遊資源凱發K8官網首頁,與旅行社合作定制紅色文化旅遊線路,拉動當地的旅遊經濟發展。據了解,在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2022年,興安村還建設了興安盟農村牧區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基地,以興安村革命歷史為主線,配合浮雕牆、歷史文物、革命人物事蹟,講述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故事相川美沙緒,讓人們感受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興安村,群眾講述了“半扇門板”的故事:解放戰爭時期,當地村民拆下自家的半扇門板,抬著戰鬥中受傷的共產黨員前往王爺廟搶救。“這半扇門板就陳列在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紀念館裡,如何把這個紅色故事講活,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凱發,,我們想到了用情景劇的形式。”巴日嘎斯台鄉鄉長梁立國與鄉幹部、退休教師及村民一起,創作完成情景劇《半扇門板》。“這部情景劇一經推出,就受到當地幹部群眾歡迎,還吸引各地遊客紛紛觀看。來這裡的遊客,既能實地參觀又能沉浸觀演。2023年,興安村共吸引遊客5萬餘人次。”梁立國告訴記者,為滿足不同遊客的旅遊需求,今年巴日嘎斯台鄉還對情景劇《半扇門板》的內容和表演形式進行升級,進一步豐富遊客體驗。
週智慧介紹,2021年,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月的端午小長假,興安村成了當地的紅色旅遊熱門景點,村民梁秀恆的農家菜館生意火爆凱發K8官網首頁。他笑著告訴記者:“現在遊客多了,每年靠農家樂就能有5萬元的收入,我們的腰包更鼓了相川美沙緒!”
